与其多而杂,不如少而精

这是一本讲别人故事的书,有关于工作、关于生活、关于婚姻、关于家庭关系、关于孩子教育等方方面面的100个咨询案例。阅读完后,我收获了128条好句好段的积累,希望对大家也喜欢,并从中获得一点启发。
1、 我们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活,只需要保证自己每天都在进步。
2、如果你觉得痛苦,觉得不舒服,那是因为你在学习,在成长。
3、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变得特别脆弱。
4、接受不确定性,并且学会和不确定性共舞。
5、风险和收益之间永远都有一个最大的变量—能力。对于能力强的人来说,只要能解决掉风险,风险就不大;对于能力弱的人来说,做任何事,风险都很大。
6、如果你总是在害怕,不愿意自己迈出第一步,而是希望其他人把你踢出去,人生的可能性就是有限的。
7、“睡后收入”不能靠突发灵感,而要靠不断地摸索、打拼,找到正确的方向,寻找边际成本更低的收入模式。
8、一个人的共情力越强,越能够理解他人、感知他人,就越容易设计出良好的产品。
9、如果你只想生活在自己过去的存量中,那生活中的任何改变都是痛苦的。
10、如果你学不会对同一件事保持持续的兴趣,最终所有事情都会让你腻烦的。
11、幸福感绝对不是来自外在条件,而是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。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,而是麻木。
12、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,你就能更开心地去工作,也更容易成为专家。
13、人感受到的痛苦,往往不是来自痛苦本身,而是来自自己的想象。
14、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干某件事,特别擅长干某件事,总执着地干这件事,这件事就会成为他人生的陷阱。要跳出这个能力陷阱,就意味着你要学着做一些以前没干过的事。
15、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会觉得自己优越,反倒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做更多更重要的事情。
16、把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,不用太长远,五年就够,五到十年,自然规则一定起作用。春天播种,秋天才会有收获。
17、工作其实就是一个游戏,只不过有的设计得比较差,有的设计得比较好。你可以把自己的游戏设计得更好一点。
18、很多时候,就是因为我们老想让自己心里舒服,而不是考虑对方到底要什么,才做出了很过分的事。
19、如果你读了二十多本亲子类的书还不能做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,那肯定不是书的问题,而是你的问题。
20、兴趣是可以培养的,方法就是,找到一件事深入进去,只有深入进去,你才能越来越有兴趣,浅尝辄止最后只会觉得百无聊赖。
21、当你给自己设定一个确定的人设,告诉自己和别人“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我应该怎么表现”时,你就是在过典型的剧本化的生活。
22、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结果,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。
23、任何抱怨、责备、追悔莫及,都会让你停留在过去,止步不前。
24、控制对方情绪的方法,第一个是你要学会道歉,第二个是你要学会观照他的情感(我知道上次那件事,确实让你觉得很不受尊重,在这一点上我的处理是欠妥当的)表达出你的共情和理解,不断地塑造共同的目标,鼓励对方参与到谈话当中来,一起来解决问题。
25、一个人能不能把一件事干好,就这两个要素最重要:一个是自我认知,他清不清楚自己所在的环境如何,了不了解自己的现状;另一个就是自我责任,他知不知道这件事是需要他来做的。
26、你首先要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,抱着谦虚的心态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,才能真的变得与众不同。
27、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跟自己的父母都有一战,不打完这一战,你没法成为一个成年人。在这场战斗当中,如果父母赢了,是全家的悲剧;如果孩子赢了,是全家的喜剧。
28、在任何地方,活好自己都是很重要的。
29、人生有特别多的不确定因素,一个人根本没办法在算准所有事情后再去行动。既然算不了这么清楚,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选一个,继续往下走,这才是你的人生。
30、不管我现在做的选择对不对,不管我是不是幸运,也不管命运到底怎么安排我的未来,我只要保证自己每天都在做正向积累就好了。
31、只要你换件事做,大脑其实就已经得到休息了。千万不要以为,只有放空才是休息。
32、别太看重那张文凭,反正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,我们基本上不看重一个人的学历,脑子清楚,态度正确,善于学习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33、人是应该尽己所能去发挥自己的潜力,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。
34、我们并不需要活在社会评价当中,不需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,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。
35、创造,你不断创造出来的东西,最终组成了你自己真正的人生。
36、人应该把生活活成自己的传奇,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剧本里。
37、只要你自己内心不屈服,选择其实就简单多了。
38、当你觉得一件事如果做不到最好时,那就干脆不做。这样的思维模式是非常可怕的,因此我觉得你现在最应该做的是调整你的思维模式。
39、一个人上进的核心动力是要在生活中寻找意义,就是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,怎么能活得更有意义、更有趣。
40、最终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,取决于你自己。无论选择什么道路,不要伤害自己,也不要伤害别人,让自己尽量活得快乐就好。
41、一个人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和尊重的方式,不是靠争取和要求,而是靠感谢。发自内心的感谢才能换回爱。
42、原来你把自己变得更好,才是对别人负责,才能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。
43、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一些弹性,不要觉得人的想法一定不会改。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,你没有见过奇怪的现象,当然就没法接受奇怪的想法。
44、人生没有意义,不妨碍你努力去寻找人生的意义,你去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。人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,虽然其他动物的“人生”也没有意义,但它们对此毫无知觉,而人却很在意。
45、擅长使用“内疚感”的父母,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长期的。 46、你要知道,爱不是对等的,而是从上往下的传承,父母给了你生命,但你没法还给他们生命,他们要走的时候,你根本拉不住,所以爱不可能对等。你的父母给了你这么多的爱,你可以把这些爱给你自己的孩子,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。
47、控制饮食可以遵循“211法则”,每顿饭2拳头的蔬菜、水果,1拳头的主食,1巴掌的肉,肉要吃瘦肉,别吃肥肉。按照这个法则来吃,保证营养均衡,就可以了。
48、聚餐时你要搞分餐制,别人吃一大桌,而你先拣出能吃的放在一个盘子里,拍张照片,再开吃。
49、读书最大的好处是,你可以通过阅读一直往前走。
50、一个人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,其阅读品位最后一定会走向经典,因为只有经典的东西才能够提供永恒的乐趣。
51、读书的乐趣不用强求,只要你不放弃阅读,迟早能感受到。
52、如果你用对比的心态在人生中打拼,内心就会永无宁日。
53、如果你能每天开心喜乐地去寻找知识,知识才是对你的奖励。如果你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你拥有知识,那知识就是一种诅咒、一种痛苦。
54、好多人越读书越焦虑,是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,但其实他们每一天都在变得比昨天更好。你要多看到自己进步的地方,才更有信心继续去读书。
55、持固定型心态的人,一辈子只做一件事,就是“证明我自己”,他做的所有事都是在证明自己。读书,证明自己会学习;博学,证明自己聪明;创业,证明自己有能力。其实,求知本身最富有乐趣。
56、读书这件事的乐趣是需要慢慢体会发掘的,希望你为自己而读,为乐趣而读,而不要为了满足别人的评价而读。
57、改变世界最长的路径,就是通过别人去改变。改变世界最短的路径,就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。
58、一个人的价值,不取决于他的婚姻是不是比别人的更稳定。
59、要想帮助别人,指出优点比责备缺点更有效。
60、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,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想过这件事,或者想过但不敢去做,就觉得人家的想法很怪。
61、我们每天都在准备面对无常,但这是远远不够的,因为有时候无常会从身后袭来。
62、人是可以有不同的成长方式的。
63、安全感只能从我们自己身上获得,即便在婚姻里也是一样的。如果你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你就能给自己更多安全感。如果有一天,你真的觉得自己没有魅力了,找个私家侦探一天到晚去盯梢,你老公肯定会被你逼出家门的。
64、离婚这件事,你肯定需要自己去权衡。如果你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,其实离婚也是一个选择。而且,人类之所以设置“离婚”这个选项,就代表着这是人类的一个自由、一个权利,这是人类进步、文明的一个标志。
65、给我们带来不幸的,恰恰是对幸福的过度追求。
66、给孩子带来最大安全感的,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,有自己的追求。父母的人生在孩子看来是很棒的,孩子才会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。
67、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,反而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如果父母天天用焦虑的态度对待孩子,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,不应该做什么,那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,他只会跟着你的指挥棒生活,你推一下,他才动一下。这对亲子双方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。
68、孩子能否身心健全地成长,核心是“孩子怎么看待父母和自己的关系”。
69、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爱和边界,这两样东西永远都是要有的。
70、冲突不应该是家庭问题的导火索,而应该成为家庭学习的机会。
71、跟父母在一起,给他们讲道理是最没用的,你只要和颜悦色、开开心心地陪伴他们就好,这是最难的,但也是最重要的。
72、人发生改变的原理是一样的:觉知—接纳—改变,而不是觉知—自责、自责、自责—不改变。自责越深,越不会改变。接纳越彻底,越容易改变。
73、有很多人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寻找父母之爱,会去依恋孩子,让孩子来照顾自己,这种亲子关系是畸形的。
74、消解压力最有效的方法,是把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写出来,只要写出来,心情立刻就会好很多。
75、孩子不能介入父母的感情生活。同样,父母也不能介入孩子的婚姻生活。
76、善于沟通的人“说软话,做硬事”,不善于沟通的人则“说硬话,做软事”。
77、在如何对待老人上,最起码要做到一件事,就是不记仇。要是结了疙瘩,记了仇,可能这辈子都过不去了。
78、大量的家庭出现危机,往往不是在最艰难的时候,而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。 79、我们不要通过自己解读的想法去跟别人沟通,就是“我猜你是这样认为我的”,预设结论去沟通。没有人愿意先被预设。
80、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,爱情会不会突然降临,你只要好好享受,每天不断前进就好了。没有既定的剧本,没有既定的角色,没有人给你身上贴标签,这就是传奇化的生活。
81、女孩子在青春年华里保持一点骄傲,我觉得是非常棒的一件事,这才是享受青春的过程。 82、一个人是否真正值得托付终身,关键要看他是不是情绪稳定。不要小看情绪稳定这件事,对你们以后的相处十分重要。
83、人是可以通过不断地接触产生感情并升华感情的,因为人最终要找的是情感方面的陪伴。 84、如果你在童年时期被父母伤害,这种伤害会一直潜伏在你的潜意识里,在找对象的时候它可能就会寻求弥补。
85、没人有权利要求别人降低要求。
86、记住:不要给别人瞎出主意,更别瞎答应别人事,认真读书,认真工作,谈好自己的恋爱才是最重要的。
87、接纳自己不意味着自己做的所有错事都不去改正,而是“我知道我做错了,但我还是个好人,所以我能做出正确的选择”,这才是自我接纳的本质。
88、在人际关系方面,不用攀附,因为能不能交往,有没有缘分长期走下去,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。
89、弥补自卑感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。
90、人没有必要因为要善良就毫无原则,谁找你借钱你都要给。
91、一个人如果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太重,做什么事都会纠结,做什么事感觉都不对。
92、别人是不是认可你,关键在于你的信誉度。当你把信誉度建立起来了,你的影响力大了,大家自然会选择跟随你。
93、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,要努力去找那些比自己更好、能够让自己进步的人做朋友。
94、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四个象限里—自己知道、别人也知道的,叫公开象限;自己知道、别人不知道的,叫隐私象限;自己不知道、别人知道的,叫盲点象限;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,叫潜能象限。一个人的发展历程,就是不断减少隐私象限、盲点象限,扩大公开象限的过程。
95、朋友之间,差距拉得足够大,反而能相处好,最怕的是就差一点点。
96、自卑感在某种程度上是能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的。
97、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存在感,你就要把自己和他们绑在一起,为大家做贡献,这才是有效的方法。
98、所有的建议背后其实都是指责,指责就会带来“不被爱”的感觉。
99、童年创伤比较重的人,与自己和解的路会更长。所以,要有点耐心。创伤已经产生了,就得跟它们慢慢相处,慢慢和解。
100、演讲要抱着“送礼物”的心态,一定是有一些东西要分享给大家、送给大家,才上台的。
101、别把自己的表现看得那么重,人若想真的生活得好,靠的是每天都在做正确的事,每天都在对别人好,每天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。
102、管好你自己的生活,让你的思想深刻一点,让你的生活有趣一点,孩子自己就跟上来了。
103、很多人在遇到事情后,往往只停留在焦虑上,然而过度焦虑并不能改变什么,只能让你原地踏步。我们要学会跟焦虑和谐相处,知道焦虑不完全是坏事,它有它的好处,适度焦虑带来的是重视,而不是痛苦,它会促使人采取行动。所以,你需要做的是适度焦虑,然后用做事来消除焦虑,做完事后多看到自己进步的部分,这样你就能活得越来越轻松、愉快、自在。
104、旁边的人如果不停地批评我们,根本无助于我们把一件事做好。
105、不断责骂孩子的过程,就是不断推卸责任的过程,这导致孩子在学习上容易紧张恐惧,进而导致他上课、做作业不能集中注意力。
106、让孩子建立自信,其实还可以通过向孩子表达感谢来实现,尤其是对他很容易做到的事表达感谢,更能让他变得自信。
107、人感受到的痛苦,往往不是来自痛苦本身,而是来自自己的想象。
108、焦虑这件事,不能靠消灭现象来解决,而应该靠改变我们内心的承受力、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来解决。
109、一个人自尊水平越低,越不会改变。
110、如果要给孩子做死亡教育,最好带他去看一棵大树,让他知道这棵大树会生长,会开花,会结果,会落叶。落叶其实就相当于死亡,但落下的叶子又滋养了树根,让大树长得更好,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过程,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到,死亡其实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111、做家长的,第一要学会知足,第二要学会欣赏,第三要淡定。
112、一个人爱做一件事,是因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的大脑获得了多巴胺奖励。
113、孩子要过自己的人生。你是园丁,你让孩子自己长起来,长成他想要的样子。园丁可以影响花—你可以给他正确的价值观,让他看到更美好的世界。孩子的眼界开阔了,价值观正确了,他就不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了。
114、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父母的陪伴,他们在青春期时特别焦虑,可能是因为自己很快要离开这个家了,很惶恐,担心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。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说,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不断地推你:你离我远点,别管我。他不断地做这个动作,其实是不断地在考验父母到底会不会帮助自己。
115、静待花开不是什么都不做,更不是延续过去的错误方法,而是去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,耐心地去陪伴孩子。
116、切忌以随便去关她的电视、抢她的手机等这种不够尊重别人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,即便她是你的孩子。
117、人在趣味这件事上,有一个反脆弱的能力。什么叫反脆弱的能力?就是你越是打击它,它反弹得越厉害。
118、影响孩子塑造人生观的最重要的东西,是父母的行为,而不是那些书。
119、孩子的焦虑,本质上一定是缘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。
120、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,被家人当作成年人去尊重,他们的自尊水平才能提高,才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。
121、每个孩子最终一定是要靠自己的自觉性来实现成长的。
122、人最重要的力量,永远来自他的内心。孩子可以自己管理自己,爸妈只是孩子在这个世界的导游,导游的任务是给孩子把这个世界讲明白,这是什么,那是什么。导游还要给游客一些空间,让游客自己去探索。
123、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抵触情绪当成麻烦,不要焦虑,而是更多地去发现他的亮点,更多地去鼓励、肯定、塑造他的行为,对他表示感谢,让他能够明显地感受到,父母对弟弟或妹妹和对他是一样的。
124、你要学会优雅地退出了,优雅地退出孩子的生活,去过自己的生活。
125、在心理学上,没有口误这种事,口误泄露的是潜意识的想法。
126、家庭的感觉,不是一定要跟父母联系在一起的,只要有人爱他,他就有家。
127、一个人的忧愁有多少,取决于你对“我”的看法有多大。你心中的“我”越大,你的烦恼就越多。你心中的别人越大,烦恼就越少。
128、首先,孩子心中要有坚定的无条件的爱;其次,孩子要有价值感,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创造价值的人,对社会有用的人;最后,是终身成长,清楚困难和挫折是自己成长的机会。这三个规则如果建立起来了,你会发现遇到任何困难、任何问题,孩子自己都可以努力去解决。